並不是為了夢想可能去到幾盡,而是在追逐夢想沿途的人情冷暖裡,與生活的角力和相處,對自我的理解與塑造。一個女孩的成長故事,一個紐約的故事。只此一家的「本土味」、「城市感」爆燈,靠的永遠不是三日鮮的流行熱話,到底就是對人在其中的誠心刻劃。
題外話:昨天看了一部據說在營銷上相當新穎的香港電影,比預料的難看還要更可怕。何時開始,我們從小品到精裝大作都如此仰賴噱頭的炒作,且必然地迷失當中,卻又可毫不面紅地覺得「能夠做到呢個地步,大家都應該畀啲掌聲我哋」?
回頭看Noah Baumbach這部”Frances Ha”時不禁想:單純而專注地從人物入手,容讓那些在城市中走動著的人和事得以結構起來,給彼此互相觀照,真是如此遙遠的夢?

這部影片讓我想起一句話:人生來孤獨,只有自己搞定自己的人生。
而那些在人群顯得特別難以合群或者特別難讓人接話的,電影里面有一個詞:undatable——約會無能癥。
弗蘭西絲是這個病癥的重癥患者。
不過, 27歲的弗蘭西絲對于還未抵達的愛情還有這么一個愿望。她說,我希望的那個人是這樣的:我們在一個喧鬧的宴會上,各自和各自的朋友舉著香檳說著話,突然有那么一個瞬間,我回頭看見他,他也正好回頭看見我,我們眼神對上了。我不是說調情或者誘惑那種眼神,你懂的,就是那種,發自內心的微笑。
我懂啊,用中國古人早就形容的句子來說,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或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弗蘭西絲是孤獨的姑娘,27歲,那個同住的玩設計的小子太可惡了,弗蘭西絲問他,我看起來比27歲老嗎?那小子有點心不在焉,“27歲已經很老了啊。”
那天,合租的另一個小伙伴帶回來一個金發姑娘,說她的臉看起來比較顯老。
弗蘭大口嚼著培根甜甜圈,一天什么都沒有做就這樣過去了,她覺得很沮喪

弗蘭西絲是個理想主義者,追求極致的靈魂契合,正如她所說的“存在著一個神秘的世界,就在大庭廣眾之中,旁人無法察覺,有點像人們所說的 我們周圍存在著其他次元,但我們卻感知不到”她渴望的是無關乎占有欲和性的精神伴侶。她希望與大家建立這種關系,但現實是大家在聚會上相互阿諛奉承,看似親密卻充滿著邊界。她不屑于通過外表來修飾自己,正如她喜歡獨處,真的是因為喜歡獨處嗎?我認為是因為很少人了解她,以她以往的社交經歷,說了還不如不說,所以說獨處會更加快樂。“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這部電影竟然用了黑白片,出于好奇心點開來看。
劇情可能沒有很大的起伏,但對于剛畢業幾年的我,感觸很深。有著比較相似的經歷、情緒在里面。
在應試教育下,畢業可以說是孩時預測到的終點了。但畢業之后才知道,這僅僅是剛剛開始。女主角一個人在異地工作、生活,看似的自由,也會有很多的無助。金錢的壓力,無人的寂寞,想要擺脫卻越陷越深,很難找到出口。
女主角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她們無話不談,一起在合租屋里生活。其后,也要面對不可避免的分離。各自追尋自己的生活,有新的朋友圈。到最后

《弗蘭西絲·哈》城市中的追夢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