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舉起獵槍投靠死亡的獵人面對暴風雪、饑荒、寒冷、狼,表現出豐富智慧和生存意志,危險與致命最終激發人類原始的生存本能。
人類內心深處恐懼活著,害怕愛,害怕掉淚,害怕親人離開,深深害怕一切具有情感的事物,因為與野獸不同的情感特性滲透、腐蝕了人類的意志,令人類的靈魂千瘡百孔,脆弱不堪,我深深厭惡這部分功能。
狼具有強烈的生存性,協作性,冷血性,狼之所以活得強大,因為它們不認識上帝,沒有所謂靈魂,除了肉身與力量沒有情感的脆弱部分,不想批判這有什么不對,反倒覺得這是學習堅強的一種方式。
活著才是對生命的最大敬畏,我敬畏這場戰斗中活下來的人類,也敬畏緊追不舍的狼群,也許狼性是拯救脆弱人類的最后光芒。
電影中一直穿插的一首詩:
Once more into the fray
Into the last good fight I’ll ever know.
Live and die on this day...
Live and die on this day...
又一次上戰場了
開始我一生最偉大的戰斗
是死是活就是今天了
是死是活就是今天了。

在這部幾乎把絕望貫穿到底的影片中,導演還是給了大家一點小希望的,比如那塊從4000英尺高空墜落而幸存的表。。。
表的第一次出鏡不僅有特寫,還有臺詞,滴滴滴 滴滴滴。。。然后就是影片快結束時的角色轉變,成功從遺物轉型成為了禮物,最后居然能和豬腳一起參與人狼生死戰啊。。。這是多么榮耀的一件事啊,這簡直就是高山戶外表界的傳奇人物啊。。。最后,男豬腳和狼王大戰1286回合之后雙雙暈倒在地,小表哥用他微弱的聲音呼喊著,gps gps 哥在這兒呢。。。。。
還有,狼王死了,而且是被對手殺死的,狼群見狀是不是就有可能暫時散了呢??之后大家鎮定點了,又聚一塊兒,新狼王誕生。。。。

看了七八百部電影
這篇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影評.
在這個意志消沉的階段 看了此片 說對人生頓時又充滿信心 我也希望如此 但那不是事實.
像影片中半途而廢的John一樣 他太累了 就算堅持到底 就算結果不是到了狼窩 又如何.
家庭、事業 已經不理想 他本身作為亡命之徒 就算走出困境 結果
又是如何.
我曾有過這種想法.
上了小學 事實是無憂無慮 沒有目標的好好學習.
進入初中 初感壓力 為了考取一個好的高中奮斗.
升至高中 向往大學 無日無夜 刻苦.
真正進入大學后 卻又懷念高中 終日墮落沉迷 卻又為將來的工作擔憂.
畢業后 工作相對不錯 卻太過安穩.
發現此后生活 將在平淡如水千篇一律中度日如年.
我已能預見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年后的我.
汪峰一曲 存在 十分共鳴.
是否找個理由 隨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 掙脫牢籠;
我該如何存在?
我不知該如何選擇將來的路.
此刻的我 比人生中任何時刻都要迷茫.
或許 喊著口號
Once more into the fray,
Into the last good fight I'll ever know;
Live and die on this day,
Live and die on this day.
佯裝要奮斗
罵一句賊老天

Once more into the fray.
Into the last good fight I'll ever know.
Live and die on this day.
Live and die on this day.
工人們好不容易有2周的假期可以回家團聚。但厄運接踵而至,死亡的節奏有點像死神來了,但無疑,這部影片加入了更深的內容---現實的殘酷。
記得權威雜志《科學》上曾報道過由眾多科學家得出的結論,那就是人類有過于樂觀的本性。言外之意就是現實比我們教育的和期望的都要殘酷。
還記得那個放棄趕路的幸存者么?
“逃出去又怎樣?整天在煉油廠過著乏味的生活么?看看你們的身后吧,那才是我想要的。我們怎么能從大自然中逃脫呢?它是如此溫暖,給我一種家的感覺。那才是我的家啊。。。”
還記得奧特維為什么一開始的時候差點自殺么?因為他和那個人一樣,沒有了家人(父親應該在他小時候就死了,留給他這首詩。最愛人也病死了),生活沒有了愛就失去了意義。
影片想表達的就是現實的殘酷 無論你努力與否 有時都逃不過命運
至于結局為安排何奧特維沒死
你知道么 有時活著比死去更殘酷
如果他活著 他的人生會更有意義么

看之前以為尼森大叔最后會勝利突破險境獲救,沒想到結尾卻是全死光光了。
看著這個電影不由讓我想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尼森大叔也是一條硬漢,尤其是最后,雖然誤打誤撞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闖進了狼窩,面對狼王,他還是選擇把匕首用膠帶綁在手上,拼死做最后一搏。
在電影剛開始的時候,尼森大叔本來是準備飲彈自盡的,因為他失去了心愛的妻子,覺得人生從此了無生趣。但是在影片最后卻爆發出這么強烈的求生欲望,拋卻拍攝手法技巧以及情節真實性等軟硬傷,電影所表達的生之欲望也足以讓人震撼。盡管心里明白尼森大叔這次是兇多吉少了。
導演或許想告訴觀眾,這就是人生,活下去需要足夠的勇氣。人一旦缺少勇氣,將必死無疑。

"If you do something now, I will believe in you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Fuck you, fuck faith." "Fine, I'll do it myself."
當人們歷盡艱苦,嘗盡心靈的折磨,想要放棄的時候,多么希望上帝之手拉他們一把。然大家都知道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于是我們自己撐著,哪怕上帝不眷顧自己。告訴自己,如果老天/上帝還沒有顯靈,那是因為自己的努力還不夠。曾經的一個宗教講到,如果你真的盡力了,還是沒有得到命運的幫助,那是因為你真的該認命了,這是上帝的安排,這就是你的命。不過我還是喜歡尼森塑造的這個角色,活著就該珍惜生命,因為有你愛的人存在。
另一個視角是,很多好萊塢美國電影中,當幾個不熟悉的陌生人同時遭遇災難,或是大型的災難(比如泰坦尼克號),人們在自保的同時,還是會盡力幫助和救助同伴,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那是一個生命,和我們一樣“。 雖然期間吵架,斗毆,挖苦,可是大家骨子里都是希望每個生命都活下來。我相信這是很多現實中美國人的做法。可是似乎我們中國電影比較少的去表現這樣的人文精神

人狼大戰:生存還是滅亡?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