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47125
《尋狗啟事》20多個群,5分鐘內,導演發出1000多塊紅包,就為宣傳這部影片
每次想要寫點東西的時候總需要一點載體,正如現在頂著39度高燒的我寫這篇文章,
《尋狗啟示》里所展示的小人物其實也正是許多東北年輕人面臨的問題,南下或是體制里。長時間以來,東北以“趙本山”代表的二人轉的表演藝術讓全國人民周知,本山大叔確實能代表東北的一面,但也讓大家對東北有了一定誤解,認為東北人天生會說二人轉,這是我來南方生活半年里所有人對東北人的理解。但二人轉是東北人的一部分,代表不了東北人,《尋狗啟示》中可貴的是將東北人平常化,東北人也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看尋狗啟事的過程,像是一個對自我的對照和印證。電影和現實的鏡像感來得尤其猛烈,有時候讓人感嘆,這他媽不就是現實。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男主廣勝,作為一個即將畢業的研究生所經歷的一切,我們太過熟悉。影片的前半段,圍繞那條失蹤的狗,講述了這對父子迥異的處事方式。父親愛惹事,兒子總是以妥協來收場。兒子是老實的慫人,父親是莽撞的粗漢;父親虛榮沒本事,兒子卻傍著教授,有個留校名額,看似有個光明的前途。
但從后半段開始,牛教授出場,廣勝變開始不斷落敗,接受一次又一次社會的毒打
《尋狗啟示》的結尾,張廣勝的父親送兒子遠行他鄉(去找工作或已經找到工作,正要赴職)。在出租車上,張廣勝接到電話,說曖昧女同學潛規則導師的事端被舉報,張廣勝再次獲得了留校任教的資格,這意味著由丟狗引出的一連串烏龍事件如今告一段落,張廣勝不必再離家遠赴他鄉。
這個類似傳統劇作中“大團圓”的結局,雖然尚可接受,但細細想來并不高明。其背后的意圖無疑在指向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如同在警匪片的結尾,代表正義的警察總能將壞人繩之以法。我們并不知道這種處理是否出自導演保守的創作理念
雖然年齡和地域都不太一樣,但是全片看下來作為東北人也找到了很多共鳴點,電影里的人和事、景與物,都和小時候記憶里的東北很像很像。
雖然所有劇情都能很輕易被猜中,但是我個人很喜歡影片里的那種鏡頭,所以看得也還蠻有意思。
去狗市找狗那部分,感覺特別像《卡拉是條狗》。但是兩部電影中間隔了快二十年,不知道這里是不是也帶了一點表達東北落后的意思…
大部分劇情都看得人心里沉重又苦澀,也許是對男主這種糟心滿滿、殘酷又現實的普通人遭遇感到同情與共鳴吧:被人三番五次訛錢
本文原載于幕味兒
《尋狗啟事》上線優酷后不到兩小時,導演蔣佳辰就滿懷憂慮地問我,豆瓣不開分是咋回事啊?
彼時,他剛把電影的觀看鏈接轉發了二十多個群,“估計都煩死我了”,我告訴他,轉完了可以發點紅包,過了五分鐘,他告訴我,紅包已經發出去一千多了。
這就是2018年上影節獲獎的新人電影,在2020年最真實的現狀。
沒有大銀幕,沒有宣發費,這部網絡電影中的“狗剩”,營銷只能靠微商式推廣和刷臉求人。
當然,公平地講,這波“行業寒冬”不能全怪疫情,就算是在電影院全開的時期
《尋狗啟事》是東北味道濃厚的電影,表面在講丟狗尋狗的故事,實則在講東北人尋找未來的故事。
影片前半部講的是男主角張廣勝和父親張建設在尋找丟失的狗的過程中,所見所聞的社會百態。除了尋狗事件的荒誕,更重要的是在揭示東北老工業基地普通工人家庭面臨的諸多問題。影片里的時代印象采用對比呈現的方式:一邊是歌廳里的燈紅酒綠,另一邊是普通家庭桌上老酒和花生米;一邊是中產階層的花園洋房,另一邊是簡陋狹窄的工人村;一邊是都市車水馬龍急促的生活節奏
《尋狗啟事》20多個群,5分鐘內,導演發出1000多塊紅包,就為宣傳這部影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