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37254
《殘影余像》眼底一片海,我卻不肯藍
這是波蘭導演安杰依.瓦依達留給世界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果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終其一生都在思考的命題,那么瓦依達的命題就是作為獨立的個體,究竟如何存活于民族國家的大敘事中。
電影的開篇美得讓人屏息,一片綠油油的田野上,零星開著朵朵白花,幾個年輕人撐著畫板寫生,不一會兒,他們跟著老師一起抱著雙臂自由自在地從山坡上滾下來,嬉笑玩耍,與自然融為了一體。在這兒,年輕的姑娘漢娜第一次見到這個對她一生產生至深影響的男人,美術學校藝術史的講師Strzemiński ,他是赫赫有名的先鋒派畫家,倡導繪畫中的形式主義,也是余像理論的開創者。與大自然的無憂無慮形成強烈對比的,是Strzemiński的獨腿獨臂,雖然電影并沒有交代他身殘的原因,但是結合時代背景不難猜出來這是一戰在他身上留下的罪孽。而這片田野的視角構圖其實也是一道隱喻,似乎從一開始就預示了他的命運。
<圖片1>
Strzemiński接過漢娜帶給他的一束白花,輕描淡寫地說出了整部電影最重要的一段話,他說,“圖像必須被你吸收,當我們凝視一個物體,眼中會形成映像
民主,自由,權利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多么的重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和進步,為曾經的苦難致以無限的惋惜。1948年12月15日,一整面紅色貝魯特肖像條幅升起,完完全全地擋住了斯特熱敏斯基家的窗戶,遮天蔽光。斯特熱敏斯基用美工刀將窗外紅色條幅劃開一個口子的舉動,是一個普通居民維護私人住所采光權,也寓意著一名畫家堅持藝術創作的自由空間。
1893年11月21日生于明斯克(現為白俄羅斯)波蘭紳士家庭,在明斯克附近的茲洛塔戈爾卡天主教堂受洗。他的父親是沙皇軍隊軍官,1902年退休。
1904年,他11歲時加入莫斯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軍校,1911年畢業。這所學校為他提供了細致的教育,是斯特澤明斯基父母夢想的軍事生涯的第一階段。
1911年,開始在彼得堡的沙皇尼古拉斯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在這里,他獲得了廣泛的知識領域的建筑學和軍事建設的歷史。
1914年7月中旬,剛畢業不久,他就被派往比亞利斯托克區的奧索維克要塞,擔任工兵軍官
壹姐仍然記得張藝謀曾經拍過一部電影,名曰《歸來》。影片由陳道明和鞏俐聯合主演,講述的是文革時期,作為大學教授的陸焉識(陳道明 飾)被無故打成右派,慘遭苛待。
為了能與妻子馮婉喻(鞏俐 飾)團聚,他忍辱負重,他卸下自己周身的盔甲,將自己作為一個文人的自尊全部拋卻,可因時光變遷,滄海桑田,當陸焉識終于得以回家后,卻發現妻子早已不是記憶中的那般模樣。
<圖片1>
若用一句話來概括《歸來》的結局,那便是:文革結束,飽經風霜的陸焉識和馮婉喻終于得以團聚,但奈何婉喻失憶,任陸焉識想盡辦法,也沒能讓她憶起自己。
無疑,這部電影中的劇情,對于當時的壹姐而言是震撼的。壹姐始終無法想象,作為有知識有文化有素養的大學教授,影片中的陸焉識和馮婉喻究竟是如何走到凋零破碎的那一步的。
<圖片2>
可無獨有偶,當壹姐看到一部電影《殘影余像》,并被其中史特斯·明史奇因與文化部長的藝術理論相悖,而被打壓迫害的劇情時,《歸來》中的悲愴之感立即又涌了出來。壹姐知道,這就是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悲哀。
不得不提的是
#豆瓣春日影展#
1、越是沉重的題材,越是鮮艷的外在表達,矛盾自然油然而生。
2、電影一開始的歡樂與鮮明,與后期在受到迫害,學生反叛,藝術品被清理等等的環境里,色調是壓抑且昏暗的,前后的對比讓人不噤唏噓。
3、藝術有時候就是天賦,而天賦的升華是人性,是與身俱來的東西;政治是后天的界限設置,是人與人之間形成隔閡的根本外在因素,更是人性的產物,兩者怎么能混為一談,又怎么能完全沒有界限?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圖片6>
<圖片7>
<圖片8>
<圖片9>
<圖片10>
<圖片11>
<圖片12>
<圖片13>
<圖片14>
<圖片15>
<圖片16>
<圖片17>
<圖片18>
<圖片19>
<圖片20>
<圖片21>
<圖片22>
<圖片23>
<圖片24>
<圖片25>
<圖片26>
<圖片27>
<圖片28>
<圖片29>
<圖片30>
<圖片31>
<圖片32>
<圖片33>
<圖片34>
<圖片35>
<圖片36>
<圖片37>
<圖片38>
<圖片39>
<圖片40>
<圖片41>
<圖片42>
<圖片43>
<圖片44>
<圖片45>
<圖片46>
<圖片47>
<圖片48>
<圖片49>
<圖片50>
<圖片51>
<圖片52>
<圖片53>
<圖片54>
<圖片55>
<圖片56>
<圖片57>
<圖片58>
《殘影余像》眼底一片海,我卻不肯藍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