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41721
旺達:黑色、紅色與冰激凌
一種狀態,就像是一堆在風中飄散的蒲公英,somehow,for some reason,試探著去控制自己的方向。
在意識到我們所有人都是被塑造、并且會一直處于被塑造的狀態這一事實后,再去談論主體性實際上是一件復雜而又糾結的事情。因為之前所有看起來理所應當的“wants”都被放進了懷疑區,你再也無法確定你所想要的究竟是“你”真正想要的,還是環境強加給你的信念,兩者之間的界限從未如此模糊。正如芭芭拉洛登在衣品櫥窗前的留戀,亦如外觀與服裝焦慮,是源自于對自身個性的追求
這是一個在1970年和今天都罕見的熒幕形象。
一個十分不靠譜不負責任拋棄丈夫孩子的傻女廢柴,惟有幾分姿色,隨意勾搭男人。卻意外得好脾氣,煙酒毒不沾,原來是緣其無欲無求,也不知自己要什么。
她以渾渾噩噩的態度逃離了傳統價值對女性的壓迫,另一方面又渾渾噩噩地迷失了自己,毫無主見。
本片提出的問題不是男人怎樣看待女人,而是女人怎樣看待自己。你是要做家庭的從屬者,還是完全獨立的人?你是要渾渾噩噩,還是要富有主見?能做出這些選擇的自由是不是更重要?
還有
原文在這兒:https://www.criterion.com/current/posts/5811-wanda-now-reflections-on-barbara-loden-s-feminist-masterpiece
當芭芭拉·洛登(Barbara Loden)的《旺達》(Wanda)在1970年首映時,美國觀眾還沒有做好準備。帶著對工人階級女性的赤裸描繪(由洛登本人不假粉飾地出演),電影的主人公掙脫了悲慘的婚姻,卻發現自己和一個粗暴的銀行劫犯一同踏上了逃亡之路。可以想見,這部影片與六十年代幫助洛登開啟演藝生涯的好萊塢和百老匯制作是如何相去甚遠。“我討厭那些華而不實的畫面
錢包丟了也沒關系,因為里邊什么都沒有。
芭芭拉是超前的,70年代寫出了Z世代潛意識里的虛無和混亂。
最開始以為討論的是秩序——男人和女人;中間二人在車上追溯過往我想是在講價值,二人的價值追尋;然后在想是不是在講表面normal man潛意識里的crazy和看似脫離社會規訓的女人的規訓;中間有一段我以為是在講一種批判的畸愛,有種古怪的美感。后來我想,管他呢,也許在上價值也許是個偽紀錄的敘述,反正在旺達身上我看到了每一個我自己。
【譯者按】本文為唐·德里羅所作,題為《Woman in the Distance》,刊登在文學雜志《Black Clock》第四期(已停刊),可以在 這里 看到原文。唐·德里羅非常敏銳地探察到了《旺達》的氣質,他在標題里就提到「距離」這詞,一如杜拉斯所言「這里,間距消失了」(這是巧合嗎?)。包括他還說「這是一部有顏色的黑白片」,以及「她是被設計出來的一片空無」。在我看來,旺達的「空」,一如李斯佩克朵「對空的癡迷」(科爾姆·托賓語);旺達的「貧窮」,一如「《 星辰時刻 》和瑪卡貝婭的貧窮」(埃蓮娜·西蘇語)
看完被震驚了,這么好的片子竟然在美國默默無聞!巧的是,之前剛看了她老公的 The Visitors, Wanda 很明顯的細膩了很多,可以看作是女性現實主義的邦尼和克萊德。
很多細節余味無窮。一直以為索菲亞科波拉讓人驚艷,原來早有珠玉在前。可惜 Barbara Loden 一生竟然只導了這一部片子,才48歲就死于乳腺癌,讓人唏噓。
旺達:黑色、紅色與冰激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7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