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沒有特別大的起伏,就像水鄉的河,潤物細無聲。一旦共情家中老人,便不能置身事外,以致觀看過程中幾度落淚。故鄉也好,贍養長輩也罷,都是當代中青年共同的痛點,對目前的我來說,也是一個無解的命題。希望能在影院看到更多這樣寫實的作品!也希望在更大的屏幕上看見它!
最愛這句,“外婆自己也沒有家,吃盡苦頭找到愛人才有了家”。

算是這次上影節最喜歡的一部片子了。
一位老人在彌留之際的家庭片。
印象很深的兩個鏡頭:
1.母親躺在老家的床上自己把氧氣罩摘了,呼吸變得急促,檢測器不停報警,兒子發現了急忙把母親的氧氣罩重新罩上,但母親轉頭拒絕了。母親此刻是不想活的,不想再受這病痛的折磨,兒子明白,所以他也猶豫了。像一場電影被人按下了暫停鍵,這幾秒鐘里兒子拿著氧氣罩的手懸停空中,戴或不戴是一個問題。然而最后他還是幫母親戴上了(不管怎樣大部分兒女都會選擇為老人續命吧)
看完乘船,我始終在思索,我的外婆是什么樣子的?
好遺憾,我不知道外婆喜歡什么顏色,吃不吃冰淇淋,會不會喝酒,有沒有好朋友。甚至,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外婆是沒有名字的,我只知道她是我的外婆,我只認識她這一個身份。
電影里外婆,最后穿起白襯衫黑長裙,一雙擦得發亮的小皮鞋,腳步輕盈地走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讓我想起,媽媽跟我說過,外婆年輕時很美,她的名字——金美,是最好的詮釋。那一刻,外婆重新擁有了姓名。
我的外婆,話很少,頭發雪白

由青年導演陳小雨執導,由葛兆美、劉丹、吳洲凱主演的《乘船而去》在本月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亞洲新人”單元,并最終斬獲最佳編劇獎。
本片劇情簡介:獨自生活在農村的老太太周瑾突然被確診腦瘤,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不得不回鄉照顧。大女兒蘇念真在上海經營留學培訓機構,正在經歷第二次離婚,她堅持要給母親最好的治療;小兒子蘇念清是個四處漂泊的導游,他支持母親放下,接受無常。在死亡面前,周瑾尋找著精神的歸宿。蘇念真和蘇念清在不斷發現母親秘密的同時,正失去與故鄉最后的連接。

乘船而去:陳小雨監制,淚流滿面的終是你,我和故鄉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