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電影,我幾度顫抖,為亂世中惡劣的生存環境,為弱勢群體不能自主的命運,為小民族的屈辱,為Conlon父母的不放棄,為Joe在獄中的生命不止斗爭不止,為Peirce的伸張正義。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卻比紀錄片更直擊心靈,因為它立足于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因為它于個人感情中抽象出了高尚的價值觀。
然而,僅僅揭露黑幕,或譴責權力濫用,呼喚公正,則看輕了該片的價值。正如Mrs.Peirce最后的控訴所說,這場司法黑幕是“by a nation that was baying for blood”,那是一個時代的錯,既包括做假者警察,也包括仲裁者法庭,更包括聲援者陪審團及他們所代表的激憤的懷有民族芥蒂的大眾。這沖突其實不是小百姓和權力機關之間的,而是北愛爾蘭人和英國人之間的,無業游民和正當職業者之間的,是大眾的聲浪造就了這場冤案。多數面前,少數永遠是弱勢的。十幾年后,動亂過去,人心安定,正義成為主旋律時,大眾又成了追求真相的斗士,而當年僅僅作為執行者的警察則要背負一個時代的錯,此刻的Mr.Dixon同樣是少數的弱勢,讓人心酸。
這個社會上幾千年來

父子情誼,這是主題。此外還有,北愛問題、司法體制、人的良知、西皮文化、法庭戲、監獄戲、暴力...
爆炸案元兇與勇敢的心當中的華萊士有幾分相似。
最想說這樁冤假錯案。判有罪庭審時候,一家人不以為然、哭笑不得的荒誕場面,跟中國的處女嫖娼案相比,荒誕程度還差點。
我們當年80年代,隔三差五嚴打時候,要殺雞儆猴,沒有人斃,就會找幾個倒霉蛋。在大街上碰女人手一下,就會判死刑。
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含冤記【第44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