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69308
【鐵鉤船長】斯皮爾伯格對成人和兒童空間的又一次大膽探索
周末在家和sun一起看一部二十多年前的老片子,《鐵鉤船長》,又譯《胡克船長》。
帶鐵鉤的船長只此一家,看名字就知道是出自彼得·潘的故事,這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真是太出名了。我記憶里對他的故事那么熟悉,卻費力的想不起自己到底是在何時看過。應該是自己的童年時期,模糊的印象里似乎曾經一度非常憧憬那處虛幻的永不島,自由自在的彼得潘,仿佛小大人一樣照顧著所有孩子的溫蒂,小小只飛來飛去的小精靈叮,肚子里有鬧鐘的鱷魚,帶著鐵鉤總是挑起事端的胡可船長……這是屬于童年的美好回憶。
所以彼得·潘最終還是被招安了是吧?
所以彼得潘最后唯一能想起來的快樂是他做了一個父親?竟然不是叢林的風,不是天空的云朵,不是小仙子的陪伴,不是純凈自由的心靈,不是為生命戰斗的秉持?
我多次為編劇層次豐富的弗洛伊德思維附體所打動,但是看完后我就清醒過來,用金字塔模型下的成人社會中誕生的種種扭曲的心理潛意識痕跡,去生搬硬套的解釋一個最最純正的能量代表,如此處處偷換概念,是多么無恥的事啊!
如此說來,孫悟空不結婚也是因為缺乏母愛吧,從無視神佛到皈依佛門大概中了很多人的下懷吧。
“責任”、“家庭”、“事業”都只是一種被人為制定的成人游戲規則罷了,它存在,并不代表它就存在的合情合理。普通人嘴里說的“長大”,只是指的被規則逐漸塑形、凝固、黏住,大人之間的感情,多是因為自身能量不足而互相借取,互相牽纏罷了,冠以高大上的名稱,就變成了所謂勇敢責任。
論勇敢,論愛,大人遠遠不及孩子,可以去探索無盡的未知,可以輕易洗盡不快和傷害,可以單純的在一起,單純的給予。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你身處游戲規則無法脫身
成人和兒童間的聯系再一次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鐵鉤船長》中得到探索,長大后的小飛俠彼得潘代表的成年人群體,彼得的孩子們,杰克和麥吉,代表的兒童群體,“《鐵鉤船長》是(或者至少試圖成為)‘模棱兩可’的終極表現;也就是說,對于成人和兒童觀眾來說,影片是一個實體,它不僅代表了它內部的過渡(在它的空間,它對光明和黑暗的使用,以及它的對話),而且試圖成為成年和童年之間,過去和現在之間的橋梁”。成人在兒童群體的包圍和影響中重拾兒童的那份歡樂和初心
【鐵鉤船長】斯皮爾伯格對成人和兒童空間的又一次大膽探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