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65321
《福爾摩斯先生》2015年,小短評 借用長影評來一發,有時間再補上(估計是沒了)
當我看到93歲的福爾摩斯需要尋找偏方來緩解衰老和記憶力衰退時,我心里是悲傷的。
在我的記憶里,他是柯南道爾筆下那個睿智的,充滿活力的福爾摩斯。
或許,英雄遲暮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即使是他。
影片在一派英國鄉村美景和輕緩的旋律之中展開。
年老的福爾摩斯結束了在日本尋找緩解衰老的植物的旅程,回到了他在鄉下的住所,陪伴他的只有一個女管家和女管家的兒子。搬離了貝克街,沒有了華生醫生與哈德森太太,老年的福爾摩斯總是顯得那么孤獨,蜜蜂似乎成為了他唯一的樂趣。
pain
guilt
useless
worthless feelings.
他不僅是陪伴者,他還是他的華生,是他的記憶。
———————
let us be alone together.
what he choosed finally,
let me be alone alone.
所有人,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他。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再也不會重逢的離開
they even not say goodbye.
———————
對于英雄遲暮,我們局外人總是覺得凄涼。但對于他們自己來說,福爾摩斯這樣對自己要求如此之高的人來說,遲暮的悲哀和痛苦是無法言語和感受的,只能一句
就像出現在某個昏昏欲睡的下午的一杯英式紅茶,這是一部精致細膩但并不引人入勝的電影,也許換個思路,它更像是部不錯的回憶錄。因為回憶錄往往寫于一個人垂垂老矣,或是心力日漸衰弱之時。雖然腦海中總徘徊著舊日的種種,但礙于記憶力下降,那些事件總是斷章,那些圖像總是模糊而蕪雜。于是漸漸地,對追憶的不由自主和心向往之,被回憶卻不可得的無奈與煩躁取代,可能會有幾瞬回光返照,但終究慢慢不再回憶,不再能也不再想,接受時光不可逆的流淌,一切歸于平靜
《福爾摩斯先生》:養蜂人福爾摩斯的溫情轉身
據說,福爾摩斯是世界上被搬上熒幕次數最多的小說人物。他遠遠超出了偵探小說的范疇,而成為一個在各領域廣泛流通的文化符號,代表著理性、智慧、真相和正義。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源源不斷的各種改編基本上都是在認同這個符號的基礎上添油加醋完成的。
2015年,導演比爾·康頓的電影《福爾摩斯先生》卻要做一個“解構”的嘗試。電影虛構了福爾摩斯晚年生活的境遇,虛構了令他一直愧疚的“最后一案”,以及他和日本人梅崎交往的故事……一切旨在剝離我們對福爾摩斯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創造一個反省的溫情的普通養蜂人福爾摩斯。
1、當福爾摩斯老去
1947年,93歲的福爾摩斯隱居在蘇賽克斯郡已經30多年了,過著養蜂人的田園生活。這是一個不戴獵鹿帽、不叼煙斗的福爾摩斯,經常嘲笑華生在探案故事中對他的隨意想象,同時他正和不斷衰老的身體、不斷退化的記憶做斗爭。
選擇虛構晚年生活,把故事的核心從“頭腦”切換到“身體”,正是解構福爾摩斯的絕好角度:一個一向憑絕頂聰明的頭腦化解一切困難和謎題的偵探
《福爾摩斯先生》2015年,小短評 借用長影評來一發,有時間再補上(估計是沒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