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吉姆哈克,我們才得以知道還有一顆炙熱的良心仍然在唐寧街10號跳動!
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我們可憐的大臣是將會一直被小漢欺負的命運,就像是<擅長捉弄的高木同學>里面的男主角一樣,后來發現還有反轉。再到后來,哈克居然進入了NO.10,成為了PM(不過其實這里我是被劇透的,欸嘿)!嘛,雖然迫害一般都是迫害哈克,不過我最喜歡看的就是漢弗瑞吃癟。
除了一些重大事件,這部劇看起來就像是單元劇一樣。我不怎么喜歡單元劇,感覺有點莫名其妙

媒體的事我不用你教,報紙讀者我最熟悉了。
『鏡報』的讀者是自以為在治理國家的人;
『衛報』的讀者是自以為應該治理國家的人;
『泰晤士報』的讀者是真的在治理國家的人;
『每日郵報』的讀者是治理國家的人的夫人;
『金融時報』的讀者是手里攥著國家的人;
『晨星報』的讀者是想把國家交給別國治理的人;
『每日電訊報』的讀者覺得我們正被別國治理著。
首相,那『太陽報』的讀者呢?
『太陽報』的讀者不在乎誰治理國家,只要她前凸后翹就行。

這個周末我無所事事,腳磨破皮了,所以一直待在家里。我看完了兩季的《是,首相》,片子很不錯,很搞笑,非常多的諷刺與幽默。它諷刺了英國政壇不務實的作風,政治家們的一切言行政策只是為了選票,從而在下次選舉中勝出,不管政策是否切合實際,是否能夠實施并真正帶來成效,只要能符合利益團體的訴求,帶來選票,他們就不遺余力地實施。與之相對的公務員體系則希望一切一成不變,除了能增加他們利益的部分。公務員與政治家是相愛相殺的,既互相維護利益,又互相拆臺。我不知道在英國是否真的如此,但是卻非常合理。
中國則不同。我們根本不普選領導人,所以不存在選票之類的事。至于人大代表,他們我根本不認識,他們也不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也不會表達我的政治訴求。事實上,在中國這片經歷了兩千多年封建政治的土地上,我始終覺得,人民的參政熱情和參政意識都不高。當然,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傳統文化里,治理國家是官老爺的事,我們小民只要過好日子就行了;另一方面,官方對政權把控得很嚴,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渠道參與其中。即使我們真的有政治訴求

花了一周時間看到《是,首相》最后一季。在一些笑點和情節的處理上有點套路話,但作為單元劇能在金句頻出的同時保持高水準也是相當少見,更別說場景基本在辦公室—餐廳—宴會之間三點一線,題材也局限在國內政壇。當然,這只能說明政治可以諷刺的點實在太多了………
看完這季算是明白過來了,哈克失敗的原因大多集中在“文官認為不能開先例”和“選票威脅”上。但不絕對。關于選票問題,不能單純說他只是做了任何人都會做的選擇,也不能全數歸結于體制弊端和民眾的愚昧,因為哈克本人也缺乏留名青史的魄力
“是,首相 第二季”劇中文官系統現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