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94203
“福爾摩斯二世”希區柯克、成龍、伍迪·艾倫在這部電影面前都OUT了
巴斯特·基頓外號「冷面笑匠」(The Great Stone Face),因為他有著一張標準的撲克臉,這讓他在各自各樣的困境中顯得沉著冷靜。他可能是默片史上最偉大的喜劇演員(如果你認為他比卓別林好的話),甚至可能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喜劇演員。基頓出生在一個以雜耍為生的家庭,所以他從小就被扔來扔去,他的師父哈里·胡迪尼才給他取了巴斯特這個名字(buster有茁壯的孩子的意思)。
正是由于童年的經歷,讓基頓得以實現他電影中的那些匪夷所思的特效,即使在一百年后看來,絲毫不顯落后。因為基頓所樹立的豐碑
強烈推薦!太完美!嘆為觀止!這部1924年的黑白默片,僅45分鐘,全程在玩命!讓人目瞪口呆!前段時間沉迷巴斯特·基頓的喜劇,b站上有很多資源,默片時代和卓別林齊名的喜劇大師,都可以用偉大和不朽來形容。卓別林的喜劇是充滿人文關懷的,關注底層人民,批判資本主義,讓你笑中帶淚的喜劇;基頓的喜劇就是純粹的喜劇,不停搞怪只為逗樂你,用生命在演喜劇,那些驚險的長鏡頭讓你心驚肉跳不禁屏住呼吸才敢看,太拼了!成龍的所有喜劇風格都是在模仿基頓。我還是偏愛卓別林,但是基頓真的太強了
1 當時拍攝導演認為反應是重要的,不要讓片子有空缺的地方,否則觀眾就會走神
2 以人物動作推動敘事動作
王皓亮手表也是如此,他拿手把盒子的錢翻給女生看,自己卻假裝看畫外的地方。
3 角色表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實景的配合,體力,是極具危險性的工作,這種表演所產生的雜耍正是讓觀眾在危險與滑稽之間,是吸引觀眾和笑點建立的原因。
4 基頓之所以稱為冷面笑匠,是因為他不是搞表情來產生笑點,而是他的行為下意識所產生的動作,這讓后續一大批香港電影相繼模仿
越看這種看電影,越會清晰的意識到,所謂電影的形式、手法早就被先人前輩們玩爛了。
電影《福爾摩斯二世》講述了一個夢想成為偵探家的電影放映員在追女孩時被誣陷為小偷,他在夢中化身偵探懲治了壞人,醒來以后和了解了真相的女孩重歸于好。
電影對于主人公的塑造是夢想加善良,同時笨笨的滑稽,還有些小人物耍小聰明的心理。幾個鮮明的特點立住一個討喜且博人同情的小人物形象。
這個形象非常呼應整個故事的設計。沒有讓這個人物去改變啊,追求夢想啊,生活就是生活,可能美好只存在夢境中
回首這些百年前的作品,再對比時下,讓人不禁懷疑:近一個世紀,電影藝術拋卻技術帶來的進步以外,都干了些什么。
栽贓那段小品似的情節,設計的十分巧妙,扣人心弦。夢境與現實的穿插敘事,竟然已經那樣成熟了:夢中的理想實現、無稽荒誕,現實的無力“殘酷”、命運的“撥亂反正”,再加之電影本身“虛構”的藝術形式,讓今人觀來仍是精彩異常、應接不暇。
電影的故事第15篇
2018年11月7日
福爾摩斯二世
Sherlock Jr.(1924)
巴斯特·基頓
當這一章迎來喜劇片三連擊的尾聲時,時間早已經跨越過一整屆世界杯。我把基頓排在卓別林、勞埃德之后登場,在度過一個屬于運動的夏天后,我們也終于要在電影中見證屬于電影的“運動之王”了。
在20世紀20年代的默片時代,有誰能在電影中比巴斯特·基頓更運動呢?在整個電影史上,除了后來那些上天入地制造著大奇觀的好萊塢超級英雄,還有誰能比基頓更運動呢?卓別林、勞埃德也奔跑、也跳躍,也躲避著世界的陷阱
“福爾摩斯二世”希區柯克、成龍、伍迪·艾倫在這部電影面前都OUT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