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猶太人被抓走一部分,第二次,全部猶太人被送走。愛孫之心、愛子之心使Alex得以逃脫,,伯德街上,只留下爺爺的帽子。納粹三番五次地尋找,只為除盡猶太;Alex五次三番地躲避,只為等待父親。
日復一日,父親未歸。透過那狹小的洞口,看到昔日的場景。高墻這邊,滿目瘡痍,高墻那邊,歡樂祥和。這邊的街道寂靜無聲,那邊的街道歡聲笑語。一堵高墻,分隔兩個世界,一個地方,分隔悲歡。這時在窺探對面的Alex又在想些什么……
面對納粹的搜捕,躲避是你唯一的選擇,面對猶太的命運,隱忍是你唯一的出路
稱之為小屋都極其勉強,但這絕對是我見過的最溫暖的家 可能是空間的極度壓縮給人感觀上的這種體驗 小男孩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 從地下密室到空中樓閣 當然他面臨的危險也在慢慢放大 最后是我以為的孤獨 但不缺少的是對父親的信賴 對美好的向往 我想那個漂亮的小姑娘就是美好生活的化身 她隨父母離開時 坐在車上抬頭向上望真是美極了 當然這樣給人寄予希望的電影沒有讓我難過 最后的結尾圓滿 沒有美麗人生結尾的殘酷 話說江西衛視午夜放的電影還是不錯的

還是二戰時期猶太人的故事,內容完全還是那個“俗套”。但往往就是俗套的故事最為動人。影片是根據小說改編,而小說又是根據作者的親身經歷撰寫。一個波蘭小孩在猶太隔離區孤單地生存、等待親人團聚。影片的最后,主人公的父親如愿將他帶離了隔離區。而真實的情況卻是,作者的父親永遠離他們而去了。影片中,主人公在廢棄的隔離區里獨自求生,不僅要躲避蓋世太保的捕殺,還要避開同樣藏身隔離區里的猶太人的惡意欺壓,同時還要尋找食物和水維以生存。主人公有智慧,天性樂觀且動手能力強,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

有出彩的地方。但整體沒有 德國的歐羅巴和鐵皮鼓經典。可能是成本的問題,道具和演員都有局限。
反映了一個當年猶太隔離區廢墟里,一個猶太幸存小男孩的求生故事。那是他的小島。如同魯濱遜的那個小島。而小白鼠,如同陪伴魯濱遜的星期五。
一個屬于小男孩自己的生存孤島。
有幾個出彩的鏡頭。比如小男孩在隔離區偷看對面自由波蘭人的生活。和最后小白鼠死掉的那一幕。比較感人了。
另外,不知道有人注意到沒有,和《鋼琴師》類似,最后其實小男孩被一個德軍發現,但那個德軍放過了他。是反應德國人的人性?
影片《母親的勇氣》里,那個德軍軍官其實也是個不錯的人。德國人的人文素養,是比當時的日本人要強的多的。而且當時元首對猶太人,也是要準備只是沒收財產和驅逐出國的。但猶太人是不是全部是無辜呢?馬克 思的那個主義,其結果不也因此讓很多無辜的人喪命了嗎。
其實,中國也有這樣的題材的。不過今天肯定沒有人敢拍,拍了也會被和諧掉。
比如夾 皮溝,就未必有猶太隔離區的廢墟更適合人生存。
看過《斯大林的禮物》的朋友

【伯德街小島】經典!意志.承諾以及希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