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片一開始克利夏踩在小水潭之后的情緒反映就可知道這是一個容易情緒化的人,通常這類人都敏感、自我,這是克利夏一生的性格縮寫。正是這種性格讓她成為現在的自己,遇到問題首先考慮的是逃避,酗酒等等的行為不過是逃避的一種方式;在情緒擠壓爆發后就是不計后果的直面發泄。她也自省過,否則不會回到自己的妹妹家,但是從她本身來說,更多的自省并沒有建立在合理的控制范圍之內,這是她的自我,改過是真改,但是做不到是真做不到。
妹妹家看似和睦,只是維持表面的和諧,這是任何家庭任何國家都正常的一種家庭狀態,其中有代溝、有想法的沖突、有性格的不同等等等;但是在節日大家為了和諧的吃一頓飯都選擇維持,大家并不真的關心克利夏,因為她無法控制,只期盼她能融入這種維系的假象。
而影片最后的大爆發,既有克利夏的不甘,也有妹妹的懊惱,實際上是一種自我與現實的沖突。特雷的那一句話實際上是真的讓克利夏明白她無法回頭。
看過這個影片實際上并不覺得克利夏可憐,這種性格與行為方式她應當預料到結果

krisha的食指只剩下了半截,她甚至可以開玩笑說自己為4.5個手掌,但是她還是選擇將它用紗布包起來,那半截手指就像她那脆弱的內心,那個一直無法接受她的孩子,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永遠是那一塊短板。家庭里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是一個美滿的家,兄弟姐妹之間的嬉鬧,家人之間的“和睦”使所有人覺得自己是幸福的,看似krisha的歸來打破了他們美滿幸福,實際上是潛藏在所有人心底里的矛盾導致了整個家庭最后的爆發。而最后所有家人將矛頭指向了家庭曾經的包袱——krisha,然而絕望而無助的她面對家人的指責終于崩潰了,她哭訴自己所遭遇的不公,但是可想而知krisha結局只能是再一次離開這個“家“。然而這個枝繁葉茂的家庭擺脫了krisha就真的能再一次變得美滿幸福么,答案當然是不能。因為它早已如同那只畸形的巨型火雞一樣支離破碎。

《克利夏》:美國“新”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