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42873
【黃石的孩子】2008年,辛德勒?白求恩?
南京大屠殺不過是《黃石的孩子》的一個引子,因為影片重點講的是何克在這之后的人生軌跡。黃石,也只是一個背景,真正的大背景是戰爭,死亡……似乎整部電影跟黃石有聯系的,是那暫時可以避難的一灣山水。后來的后來,那里的也不再安全。黃石的那60個孩子,在何克的帶領下,跋山涉水,找到絲綢之路上的古城——山丹,一個無比遙遠的桃源。然而,在殘酷的現實下,他們的英雄何克,最后死于破傷風。
亂世中,生命真是薄如蟬翼。戰爭從來都不會以溫存的面容對我們展露。
片中麗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以前不是護士,你也不是老師,但我們被逼到這里了……”在這片赤地上,慘絕人寰的真相,在戰火中一次次地上演。何克跨越大半個地球為的是記錄真相,而他卻意外的成為真相。何克在目睹人間慘劇之后,選擇了一條他認為值得的道路。
人道主義,國際主義,含情脈脈的人性關懷,是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何克所救助的對象是一群飽經戰亂之苦的無助的孩子,但單純從劇情來說,這是一個并不新鮮的有關“救贖”的故事。
兩個小時,對于一部電影來說
有意或無意地,電影《黃石的孩子》讓我想起了出埃及記。何克先生就是摩西一樣的先知。他相對于電影里的中國孩子,的確扮演著先知一樣的角色,比如教英語、修好發電機讓電燈重新亮起來等。而中國孩子們,經歷了太多苦難,何克不僅要帶他們走出黃石,還要帶他們走出他們心靈苦難的牢籠。
可是先知是不易做的。正如以色列人開始不相信摩西,孩子們也不相信何克,這個落難的英國記者,洋鬼子。孩子們甚至對何克懷有敵意,夜里把何克叫起來圍毆,幸而一直照顧孩子們的麗救了他。當然何克一開始也不情愿扮演摩西的角色,作為一個記者他更希望到中日戰爭的前線去。麗開解他,他開始行動起來,在破窗貼上紙不讓風吹進孩子們睡覺的地方,孩子們撕開了,他掃起一地的紙屑;動手修好壞了的發電機帶來了電燈的光明;他架起簡易的籃球架讓孩子們體會六十多年后NBA球員仍然體會著的快樂;人們容易接受行動主義者而非空說主義者,孩子們漸漸接受了他。于是在黃石,孩子們快樂的生活著,似乎戰爭已經很遠了。
然而黃石不是世外桃源,戰爭在逼近,國民黨甚至在打孩子的注意
毫無疑問,這是為數不多的最近還能看的電影之一。從情節、演員、導演這幾方面來看,這應該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是我看過之后卻很不舒服。
電影雖然講述了英國記者何克來到中國,在黃石幫助孩子們的故事,但是卻隱隱約約可以看到西方人的傲慢,也許是因為導演和編劇都不是中國人?
電影中,何克這個牛津的畢業生被描述成了一個“完人”,就像影片最后講到的,他沒有任何缺點。他受過高等教育,有自己的理想,在他來黃石之前,那群孩子和野人沒有什么區別,何克來了之后呢?他們吃上了干凈的食物,用上了電燈,學習英文,打籃球。仿佛何克就是一個救世主,但是還是不時有孩子搗亂……
那個叫莉的護士也是一個典型,她富有愛心,獨立,幫助受難的中國人,而且魅力無窮。
還有發哥和楊紫瓊,在電影里他們也是正面的中國人,但是他們都有著良好的西方教育背景,發哥演的八路是west piont畢業的(這個讓我很shocking,八路軍中黃埔畢業的都不多),楊紫瓊演的女老板小時候是傳教士眼中的“好孩子”。相反,那些沒有受過這種教育的中國人呢
【黃石的孩子】2008年,辛德勒?白求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