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家智 少年富則國自由 少年勝則國家勝 這部電影十年前觀看的 今年再看一遍!難能可貴的好劇,重溫歷史劇流露出一股朝氣 演員演的真實自然 這種好劇應該多放多制作 尤其是今年 中國很不容易年輕一代不懂歷史 更需要愛國教育 希望大家能不忘初心 大家團結一心 中國加油
如果說有什么在我心智尚未開的時候,就潛移默化的給我傳輸了對于求知、擔當、學習、教育、真理的初步理解……
那一定是《恰同學少年》。
“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與我同在!”
楊昌濟先生的修身課,孔昭綬院長的談心……這是老師真正應該為學生做的。
做學問先學做人,現在還有多少人真正能記得呢?“修學儲能,先淵后博。”這八個字到現在依然沉重而有重量。
沒有什么比我青春的時候看到這個篇子更鼓舞人心了。

青年與教育
教育應該培養怎樣的青年?
這是這部電視劇提出來的問題,也是民國初年,一師的老師們始終探索試圖尋找答案的問題。
實行新式教育,包辦學費甚至另發津貼,為貧困學生敞開教育之門,開設國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甚至還有修身這樣的課程,也算是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
然而偏偏有一個毛潤之,他是舊時代的文人,新時代的武將。社科類的課程,不僅成績優越,還有獨到見解,而數學物理,卻看了就要犯困。除此之外,他還屢屢破壞校規,帶一幫同學在學校里搞出一出一出新花樣。

1910年秋,毛澤東離開韶山沖去湘鄉東山高等小學讀書,因其仰慕梁啟超的犀利思想和潑辣文筆,便以“子任“為筆名,其意為以天下為己任。求學時候,毛澤東和蔡和森就治亂世之法到底是用曾文正公的“積頑之后振之以猛”還是用胡文忠公的“治久亂至地宜予以生路”,有不同看法,誰也說服不了誰。
楊認為“今時今日之蔡和森】毛澤東是何許人也,不過是一介師范生,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已。——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問題又談的上有深刻的理解嗎?所謂對癥方可下藥,病脈不曾號準,病情尚未摸清,就開方下藥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去年八組熱討太祖大人遂對太祖大人慢慢開始重新了解了起來,也是基于這個契機開始看的這部劇。
本來已經很崇拜太祖大人了,看完這部劇,更是對太祖大人頂禮膜拜到飛起。
這部劇所傳遞的價值觀還是非常正面的,年輕學生們秉持了中國人傳統的道德觀念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也是與我一直以來的信念是一致的。讓我反思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積極溝通的作風,反面人物劉俊卿則傳遞了嫉妒、虛榮、自卑等心態的負面性。
湊巧看這部劇的時候又在八組看了一篇宋美齡的人生經歷介紹,對于個人來說

2007年度佳片,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