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語文老師給我們全班放了《高考1977》。因為一節課放不完,老師向班主任借了讀報寫字課,班主任乃全校優秀的物理老師,自然秉承著理科老師對文科圖書、電影的迷之排斥,奈何語文老師又是全校優秀的語文大boss,于是無可奈何的問了一句:“放什么電影啊?”正中語文老師下懷,語文老師昂起頭,驕傲地說:“高考1977!”聽聞是“高考”于是,“好的好的。"班主任忙點頭。
放電影的時候,外有巡課領導,叫出語文老師,問:”著……放什么啦?”語文老師同樣昂起頭,驕傲地說:“高考1977

1966年,文化革命中高考制度廢除。隨著毛主席的一聲號令“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千萬的城市知識青年被推進了農村。1977年,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了人們,他說,“孩子們,走,我們去讀書”,時隔十年,再次拉開了高考的帷幕。
《高考1977》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講述了一個文革期間,一群知識青年通過高考獲得自由與解放的故事。
整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聊天室陳父說的:“人可以無力,但不能無知。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偉大得多”,一語中的,恢復高考是一項壯舉

《高考1977》的故事是以鄧公復出后,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調整為背景拍的一部反映當時底層知青的狀態的電影。其實情結大家也都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的:一開始知青們在黑龍江的農場里已經八年多了,有背景的子弟早已經走了,上大學的上大學了,做工人的做工人了……只有他們還在“奮斗”!在他們中間也有對這片土地熱愛的人,只是大多數人還是想盡一切辦法逃離。
中央的文件下來了,說是每個有能力報考高校的干部、知青、農民子弟、工人都能參加高考,這是一個領導的英明決斷,所有的人都會因此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也確實如此。
對于這部電影來說,除了有那么一點感動和感懷外,幾乎不能打動我,原因其實很簡單:為什么電影里一定有床戲?這也只是整部影片沒有處理好的一個環節,又比如陳瓊對她父親的那些憤怒的話語!一看就不真實,有什么深仇大恨一定要這樣對自己的父親說那么狠毒的話,就為了一張證明,證明父親是清白的?太過于做作。
那么為什么影片中的床戲讓人感動不合適?第一,兩個人相愛但不能在一起,這也就注定是一個沒有結果的愛情

高考1977:周大勇領銜,主旋律還缺什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