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97498
2016,臘腸狗這類電影太奇怪
霍爾·哈特利 Hal Hartley拍了《內德·來福》、惠特·斯蒂爾曼 Whit Stillman拍了《愛情與友誼》,托德·索倫茲 Todd Solondz時隔幾年也帶來了《臘腸狗》。不得不將這三位美國獨立電影界的知名作者放到一起,因為如今實在太多了無新意的美國獨立影片以及三大系的制式藝術片。
他們在延續風格的基礎上,保持了對于劇本以及人物的有益探索。比如托德·索倫茲的《臘腸狗》就提純了很多現實中的操蛋人事物,自然圍繞在幾個主人公周圍,如果喜歡解讀可以套到教育、溝通、壓力、衰老、死亡等等等等,同時又提供給主人公多種非現實的出路。
誰說抑郁孤獨本身不是終極方式?一點都不可怕還很有幫助。就像看電影本來就不是方法論。
在看到托德索·倫茲的《臘腸狗》(2016)之前,我是不知有“臘腸狗”一說的。影片的臘腸狗太大咖了,她走過白宮走過職棒大聯盟走過佛羅里達海灘走過大煙山走過亞利桑那化石森林走過大峽谷走過阿拉斯加冰天雪地走過春夏秋冬走過影片中這一個個從小到老的心靈。
影片堪有其味的也正是這一點,四段有關的故事,臘腸狗陪伴了他們人生的每一個過程,生老病死,苦業無明,喜怒哀樂。同一個臘腸狗,變換不同的主人,當然也就有不同的歸屬。標簽可以任意貼,但不變的是臘腸狗帶給他們的慰藉及忠誠。
臘腸狗這部電影令人思考良多,它又一條流浪臘腸狗多次異主來講述美國不同階級年齡的生活狀態。
故事1: 臘腸狗是一條流浪狗,送往動物救助站之后被一位男士所領養,目的是為了讓臘腸狗陪伴兒子。母親是不贊成的,但是男孩非常喜歡臘腸狗。在飼養的過程中,因為發情的關系,臘腸狗一直在叫,于是,母親便帶著臘腸狗去做絕育,男孩問母親為什么要給做絕育,它會不會想要生孩子,最后還是被做了絕育,也不再叫了,只是趴在籠子里,為什么要給做絕育呢,我們有什么權利剝奪它們交配的權利呢……最后,因為男孩喂吃了帶的食物,拉稀了,父親不堪其擾,把送回了救助站,動物一旦被送回去即代表著會被安樂死。最后,男孩和母親說 i never forget 。
故事2: 好心的護士在協助醫生為執行安樂死,她趁醫生不注意帶著逃走了。之后她遇到了老同學并和他一起展開了一段尋親之旅,吃了2次閉門羹之后,老同學來到了智商的弟弟家,他告訴弟弟,他們的爸爸去世了,爸爸有權勢兄妹都不愿意來參加葬禮,只有弟弟接納他們。
2016,臘腸狗這類電影太奇怪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