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哲學家阿爾貝·加繆,曾于1954年寫了一則13頁的短篇小說《來客》,3年后收錄于其著名的短篇小說集,當中。同樣是在1954年11月,反殖民爭獨立性質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全面在該國的民族解放陣線和法國殖民軍隊間爆發。
因此,這則發生于短短一夜,關于一個憲兵抓住一個當地殺親兇犯,將其移交給一位法裔鄉村教師,要求送往附近城鎮進行判決的故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預言了戰爭的不可避免。
導演大衛·奧霍芬將這則短篇進行了時空向度上的雙向延展,大肆刪減了憲兵角色

影片講述的是非洲一個荒蕪的地區一個教師押送一個犯人,由此展開的一段經歷。
影片男主選擇了一個老頭,不過在這樣的地方選這個演員在情理之中,男主多次在緊要場合緊張的出戲有待改進。
片子不是商業大片,也不是熱門的電影類別,看的時候就像看一個虛構的故事,在最后的片尾看到是改編自小說,不過顯然導演并沒有很好的把想表達的傳遞出來,片子既不是為了盈利,更多的是導演想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一部小眾的片子

(芷寧寫于2015年8月4日)
影片《遠離人跡Loin des hommes》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的短篇小說《來客》,在小說里,加繆再次冷靜睿智地向人類的良知提出了種種疑問,也再次表明著他對人性和戰爭的態度。對比之下,原著顯得趨于寫實,并相對簡潔,而電影的呈現手法既凸顯了其深沉文學的一面,又做了符合電影表現形式的添加、延展和升華,令兩者相得益彰。
片中主人公達呂的身份十分尷尬,恰似現實中的加繆,作為在阿爾及利亞出生的殖民者的后代,在法國人看來,他是阿拉伯人,在阿拉伯人看來,他又是法國人,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站在人文和人性高度的作者和他筆下的主人公,也都有著無法選擇的兩難境地。
片名叫做《遠離人跡》,片中的鏡頭畫面也常常清冽寂靜、肅殺遼遠到仿佛入了無人之境,可影片所述的劇情卻充滿了與人類世界相關的各種矛盾、沖突和麻煩,如殺戮與復仇、戰爭與獨立、文明與涂炭、立場與站隊等等,于是,在1954年阿爾及利亞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即便有著遠離人跡、安靜過活、了卻余生的初衷
“遠離人跡”如何面對世界的荒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