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來得,亦或從書上看來的對種族問題的認識,都不及這部電影給我的深刻。
我們的周圍盡是同族人,所有矛盾,撇開那些雞毛蒜皮的不談,中國人是很難真正明白種族主義是什么的。這部電影在劇情處理上,一開始就將種族歧視的母題宣泄得一覽無遺,讓我覺得反而失去了那種高潮,讓觀眾在整個欣賞過程中始終處于一種亢奮的狀態。大段的黑白片段,倒是很能打動我的內心。
影片從哥哥開始講述監獄生活開始,閃光點不點,擷取幾段,以示紀念。
1、在監獄中,黑人這一身份被重新定義了。黑鬼不在指黑人,任何監獄中受壓迫弱勢一方自然可以被視作黑鬼。故此,黑人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定義,似乎就不是基于他們的膚色,而是對其所掌握的實力的一種評估。白人黑人身份的無奈置換,恰從側面解釋黑人與白人在膚色上的分別本就是毫無根據和意義的。
2、道出了種族歧視的根源:不是有色人種剝奪了你多少的權利,而是raclists的自怨自艾罷了!
那些抱怨人可曾問過自己是否努力過、爭取過?白人殺兩個黑人判3年,黑人偷個電視判6年,這公平嗎?

本來只是去看愛德華諾頓遛鳥的,結果看完想了一些東西,忍不住寫出來了。
2007年高考安徽省考生人數是56.4萬,錄取率是51.45%,北大在皖招生人數小于30人。同年北京的高考生人數是11.03萬,錄取率是73.6%,北大在京招生人數300人。
這是我那一年的高考。
07年高考安徽文科出了貓膩,北大分數線就是一本線,所以實際錄取的人數絕對沒有30人。我們高中有個姐們報了北大,分數正好是551分一本線。這姐們興高采烈地去調檔案了,結果熱臉貼了冷ass,被北大拒收,嫌它分低
看完這部片,忍不住想寫點什么。影片的結局對我的震撼還是很大的,丹尼死去的場景久久揮之不去。影片的主旨可能是反對種族主義,但卻讓我聯想到自己以前的一些不良少年的情節。上初中的時候,總覺得那些在廁所里叼一根煙,整天成群結隊到處打架的那些不良少年很帥,有時很想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仿佛這樣就可以高人一等。看了這部電影,才恍然大悟,其實無論你有多壞,總會有人比你更壞。一個人,如果變成了一個所謂的壞人,那么,他想再從良就真的真的很難了,所以永遠不要有一顆做壞事的心。
但上面的話怎么讀都覺得其實好像是在講大道理,原因是我就是個愛講大道理的人。D在遭到黑人給自己帶來的不幸的時候,心里被復仇和種族主義占據了,這時他就變成了一個壞人,而且程度越來越深,直到最后殘忍的將兩個黑人殺害。進了監獄后,他終于遇到了比自己更壞的人,他發現了那些一方面宣揚種族主義,另一方面卻偷偷的跟有色人種做買賣的人,這種“壞”讓他感到惡心,他不愿跟那些人一起,結果就被XXXX了。他終于開始反省自己,他覺得自己應該結束自己這種激進的行為。
沖著愛德華諾頓,找出來補看的。不錯的片子,老土土地說:充滿著反種族歧視的教育意義。某位看不懂The good shepherd的好同學一定很滿意此片。

一部這樣的關于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看后是不是很過癮呢,不管是它的暴力還有它的敘事方式以及它對美國內種族歧視問題的探討,都使這部電影成為佳作.
不談美國的種族歧視,只談電影.
電影敘事方法也算獨特,一直是兩條線穿插著給我們講述Derek的怎樣成為新納粹主義的成員,進而成為核心,再到獄中親身體驗,而后退出組織,重拾起對新生活種族平等的態度.
雖說大家想電影完美于此,但是殘酷的現實讓我們猛醒,影片在Derek擁抱著他弟弟血淋淋的body中劇終...這就是一個輪回,Derek老爸灌輸種族歧視觀點給Derek---Derek老爸被黑人殺害---Derek成為新納粹黨領袖嘲笑著電視中說的種族平等---Derek入獄又重歸反種族主義行列---退出新納粹黨并挽救弟弟---弟弟被殺---???,這是一個大的輪回,使矛盾又回到了起點處.只是不知道這以后Derek還會堅持種族平等還是重拾種族主義的老路呢...
沒有猜到這部電影是以這樣的結局結束的,也使整片更加深刻(我看的時候猜的結局是Norton會被其他白人強權者做掉...)

中學的時候這部還有apt pupil這兩部電影讓我徹底開始恐懼新納粹主義的毒……
從開始迷戀那個17歲的Edward Norton至今,除了他那個半個吉普賽式的婚姻之外,我無條件的接近崇拜的喜歡這個演員,可是在這之中,這片子也算是最喜歡的那一列,盡管很慘,精神上。當年我們都戲稱這部電影叫Les trois Edward,如今兩個已不復當年。但Norton,對我來說還是那個Norton,無可替代。

美國X檔案:比佛莉·德安姬羅領銜,沖突永遠是社會現實的殘酷一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