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得出來,導演和演員都是很有誠意的,里面有些鏡頭演的很好,有些鏡頭拍得很藝術。
但是,錯亂的情節,混亂的因果關系,以及對史實和現實的偏離,讓它看起來不像那個時代的電影。而是像為了拍給現在的人看的一部紅色影片。
一個人斗野豬,跑得比野豬快;主角光環槍林彈雨里用機槍打下直升機,把炸藥包扔進碉堡;挖了一晚上地洞沒有留個人幫忙看一下,也不知道泥土是濕的;紅軍隊伍里把一個18歲的戰士叫孩子,那時候18歲干營長甚至團長的還少嗎。等等。
還有時候,為了夸張表現個別情感

現在生活在這片紅土地上的人,不知道以前發生的事,可它確實真實的存在著。
電影《八子》是根據江西贛南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以當地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八子參軍”為原型。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內憂外患,百姓難以溫飽,而國民黨反動派卻置民眾疾苦于不顧,對中央蘇區發起了瘋狂的第五次反圍剿的背景下,講訴了一個平凡的母親相繼將八個孩子送去當紅軍,奔赴戰場一線,穿梭于槍林彈雨之間,用生命為這片紅土地鑄造一扇鐵門。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導演高希希不僅是拍攝戰爭題材的一把好手

關于戰爭片,我能想到的是小時候,吃午飯,電風扇在頭頂咯吱咯吱的轉,全家一起看圍著黑白電視,而且一般是夏天,外面帶有蟬鳴,帶有樹蔭斑駁。
那個時候電視里的題材無非是關于國共戰爭、游擊隊、大刀向鬼子砍去、幾個重要的戰役、打小鬼子,無非是歌頌了我國人民不畏強暴,應勇抵抗日本帝國主義滅華的野心,或者是彰顯了我黨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打倒了國民黨反動派,或者是贊美了勞動人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依靠智慧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當然里面穿插著家國情懷

終于抽空看了《八子》。之所以這么久沒有看,一是忙,二是排片少。抱著滿滿的期待走進影院,帶著些許失望出來,這就是觀影后的感受。它的精彩,全在這個真實的故事;導演講故事的能力,浪費了這個好故事。
如果要打分,應該是6.5或者7分,不能再高。
其實,從一開始,聽說這個題材之后,首先是欣喜。但知道導演是高希希,就憂上心頭。不管媒體如何夸他,《新三國》的水準我實在不敢恭維。后來評分出來,分數不低,又提升了期待,但最終還是失望。
1、為什么去看八子
我那一場,影廳里一共八個觀眾

這部片子不失為一部很精致的電影,由于年代久遠,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段歷史了解的局限,才會出現這么多的疑問,戰斗中出現的武器都符合反圍剿時,國共雙方使用的武器,沖鋒槍那時候被蘇區的群眾稱為“花機關”,是德國設計的P18沖鋒槍,幾百斤的野豬在贛南山區也是很多見的,并且七十年代贛南山區都還有華南虎。紅軍在宜黃,在興國都曾經用機槍擊落過國民黨的飛機,紅軍在攻打贛州城、攻打地主武裝占據的土圍中廣泛采用了坑道作業來摧毀城墻

【八子】程媛媛主演,我們什么時候能拍出好看的紅色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