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洗杯子,抬頭一看,九點過五分。
收拾好了趕緊去遛狗,因為再過不到兩個小時,我就該睡覺了。
很難想象,在更早的一段人生經歷中,九點過五分對我來說,竟然是個起床時間。
上大學的第一年,我很快就明白其實自己最缺的不是性經驗,而是選課經驗。
我第一次體驗選課,那種前所未有的權力感像海嘯一樣涌來。
我想得很美好,把所有能排在上午的課通通排在了上午,盡量空出完整的下午和晚上的時間,為了可以擁有一整段不被打斷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在圖書館看書。
我的選擇是的確讓我擁有了一整段不被打斷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過不是在圖書館看書,而是在寢室睡覺。
我的作息漸漸變成七點半起床,一點左右午餐,下午三點左右開始午睡,晚上九點過五分起床——
第一天,我只是跟自己說,早上起的那么早,小小午睡一下應該不錯,然后就去圖書館。
第三天,我醒來一看時間,九點過五分,圖書館都要打烊了,不能再浪費時間了!
我毫不猶豫的從床上起來,沖下樓,買粽子、泡面、茶葉蛋、速溶咖啡和中南海,再沖回寢室

[img=1:C][/img]
前半段更像是早期的《都市浪人》,雖然光影和色彩運用的很暖。不過我感覺,導演應該是更加懷念以前的膠片時代吧!畢竟還原80年代的故事,有噪點的畫質看著會更有感覺。
而后半段的某一些片段,又讓我想到了《愛在》系列的場景。片段中看到了導演熟悉的味道,有80年代溫馨又戲謔的音樂,還有可能會是下一對《愛在》系列的男女主,因為真的太像了。
影片最后在一節課堂中戛然而止,3天的大學前生活非常的精彩,而導演在正式上學的那一天結束電影。背景音樂的風格也變得平穩了,仿佛在說:歡迎來到無趣的大學生活~
對了,沒有改變的還是一貫的長對話,不斷續的臺詞風格,這很林克萊特。

其實《各有少年時》大概是理查德·林克萊特目前的電影里最不討人喜歡的一部了吧。青春,躁動,激烈和愛情,充滿了荷爾蒙,80年代的花襯衫和闊腿褲,讓電影聒噪,甚至膚淺,里面沒有《愛在三部曲》對于愛情變化過程的探討,沒有大段大段的對話,沒有哲學和閱讀,只有沒頭沒腦的角色,沒心沒肺的對白,和沒日沒夜的狂歡。看的時候會覺得,電影像是日記,沒有任何野心,然而電影想要說的,就是友情,愛情,和沒有任何野心的青春。
年輕氣盛,各有少年時。
其實拋開內容不談,導演是在用光影勾勒一段時光,一段不需要多思考,沒有那么多規則,一切都含苞待放欣欣向榮的時光。日夜顛倒的生活,一箱一箱的黑膠唱片,在舞廳被驅逐,還可以去鄉村酒吧聽吉他。開著藍色的小車子,好像可以抵達所有的地方。所有的劇情都在為了青春的概念服務。
關于少年,青春,理查德·林克萊已經在《少年時代》中說的無以復加了,那《各有少年時》還要說什么呢?可能是說的篝火嗶嗶啵啵的頂點,玫瑰色的日出染色的雪原,豐饒至極限的無人海島,飽滿到接近炸裂的一顆漿果
各有少年時,八十年代的簡單和美好(附OST歌單)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