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87611
“活色生香”寫給在殘酷世界奮力生活的孩子
大二的時候,我和好友聽了一堂《歐洲電影專題》的選修課,第一課放的電影是《公民凱恩》。對于電影情節和手法后面隱藏的東西,我不是個能夠敏感捕捉和表述的人,但是我卻不知不覺把這電影看下去了,后來就蹭了這門選修課。在那個課堂上,我看了挺多電影,比如《最后一班地鐵》、《綠光》、《關于我的母親》,我很喜歡看這些電影的感覺,盡管我并不知道導演想要告訴我什么,但是那些光影如同在真切演繹我們生活的哀喜,而我就像一個在街角曬太陽的老人,平靜地目睹著那發生的一切,嘴角泛起寬和的笑。
當時老師重點介紹了阿爾莫多瓦的電影,從文青味十足的《斗牛士》,到《高跟鞋》,及至充滿圣潔溫暖的《關于我的母親》。這是個極具才華的導演,單不論作品背后所隱藏的蘊意,僅就使用的手法來說,也能讓人好好賞鑒一番的,成熟高妙,每一段膠片都沒有浪費。其間,老師提到他的一部電影,名字實在誘惑,于是長久地記在了自己的腦子里,這就是《活色生香》。
影片開始花了十分之一的時長來交代主人公維克多的身世。他的母親是個性工作者
首尾呼應,車上生孩子。沒有對比沒有傷害,70年代西班牙已經封閉國境,廢除言論自由、集會自由法律,街上空無一人;20年后專權解除,街上看生孩子的觀眾都多了。不懂政治也不輕言政治,這讓我聯想到霸王別姬,菊仙才是“從一而終”:妓女有情。
導演的電影,圍繞著性,人類代代相傳的基本欲望,沒有看到未刪減版的,表示遺憾。以此也對婚姻不會有什么安全感,或者說婚姻只是財米油鹽,婚外情可正常了,忠貞的桑丘只求陪伴,終究也是不能同生而共死,但為什么
70年西班牙政局動蕩之下,圣誕夜空蕩蕩的街上,一個妓女在公交車上生孩子的事件成了新聞,滿足著時局對新生、積極情緒的渴望,妓女媽媽在受到市長和巴士集團總裁看望時臉上呆滯的表情如同一個木偶,她不理解眼前的政治作秀,對突如其來的關注不知所措,而她懷中的新生兒,電影中的男主維克多更是在一出生就被利用,而他此后的人生中,這樣的利用還將繼續。
維克多出生受到關注這件事,我覺得很像把政客或者群眾比成了嫖客,消費完甩給了他一張并沒多大用的永久車票,然后提著褲子消失在他生活里
的情節
作為一部經典,必然有其經典之處。電影故事本來平平無奇,甚至一開始公車生子的情節感覺就是土得掉渣(很明顯編劇想創造一個特別的吸引的開頭,然后也聽過飛機上出生就終生免費搭飛機之類的新聞)。
但是故事的矛盾設置的巧妙。主人公A(就是那個公車上出生的娃),母親是個妓女,所以也不清楚自己的父親,生活在底層,不過就是個送披薩的。但是居然愛上了一個吸毒的姑娘B,一次風花雪月之后,就把B當自己的真命天女了。結果闖上門送披薩,兩人發生爭執,引來了巡警。問題是巡警C和D剛好有隔閡
從娛樂角度而言,真是一部完美的影片。阿莫多瓦的世界永遠那樣光怪陸離,讓人相信這是真實的馬德里,似乎一生中沒有經歷(至少見證)過一場情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西班牙人。
當那個新生兒到來,女人舉起他,窗外是城市迷離的夜色。她說:看,馬德里。是祝福,也是詛咒。正如他對唯一愛過的女人談起圣經:里面有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被詛咒的人。被詛咒的人生。
可是又能怎么樣呢?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什么真正的公平。正如維克多在母親墳墓前熱淚盈眶所訴說的,但相比起抱怨,他選擇接受。所以我愛拉丁人種
“活色生香”寫給在殘酷世界奮力生活的孩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