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處處可見漢族文化“滲透” 西藏的身影。鄉城的每一個招牌都寫上了漢字,電視里充斥著低俗的商業廣告,年輕人們紛紛迎合“內地”人的喜好營生。倒賣藏獒, 也許只是鳳毛菱角的變化。老人,代表著最純正的藏區牧民傳統,老狗,也是鄉里為數不多的純種藏獒了。他們似乎是西藏最后的不加污染的文化符號,而下一代,帶有諷刺意味的不孕不育,懶惰敗家,變賣藏獒,與老一輩的樸實藏民有了明顯的鴻溝,他們正在一點點的丟失傳統,迷失自我。而這種變化又是那么的不可阻擋,無可奈何。老人對于老狗的堅持,換來的是一次次的不安和災禍。商販一次次得上門商討價格,兒子也因為老狗被偷打傷別人而拘留。面對著被金錢至上一步步包圍的外圍世界,老人漸漸明白了這份堅守的無力。唯有死亡,能讓老狗帶著尊嚴離開,能讓老人抬起頭,走完剩下的路......可是,這份純正通過歇斯底里的抗爭,甚至自我毀滅,就能夠維護嗎?

看完這部電影,的確有被感動到,感動的不光是老人對老狗的感情,更多的是影片用大量的定鏡頭呈現出了一個客觀的、真實的藏區人民的生活。
在影片開頭,兒子騎摩托車帶著老狗去鄉上的時候,走了一段很崎嶇的山路,為了展現顛簸的路況,沒有用定鏡,老人騎馬去鄉上找狗,沒有用定鏡,老人在結尾牽著狗準備親手殺掉它,沒有用定鏡,印象中,除了這三四個鏡頭意外的所有鏡頭都是固定鏡頭,而且對長鏡頭的運用也非常普遍,這讓我想起了長鏡頭和蒙太奇的區別:時空力學的問題。在蒙太奇學派的魔力之下
一種文明的消減不是驟然發生的,也不是一代人的因果,而是隨著一個又一個十年的讓步,在不知覺中變成了全新的樣貌。
老狗是一個紐帶,藏族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鏈接點,上一代和下一代的交匯點,但是同一個符號,不同的意義。藏族文明中的狗是牧人的朋友,現代文明中的狗是大城市中的寵物;上一代的狗是家人,是一個好獵手的幫手,下一代的狗是價格。
那山那人那狗那路出現在影片的開頭,遠處還是綿延的青山,近處則是綿延的施工現場,穿著傳統藏服的那人牽著那狗,走在賣狗的路上。在影片的開頭五分鐘的時間里,大部分時間的鏡頭都交給了騎著摩托車牽著狗這個場景,狗在賣與被賣之間走了一遭而不知。
狗對周遭的環境保持著一種原始的淡定,人卻亟不可待地踉踉蹌蹌地跟著時代走。開臺球店的年輕人和穿藏服的中年人打著蹩腳的臺球;在男主人公解手的時候教育現代文明的廣播卻依然提及“神圣三寶”;貢布一家依然穿著傳統服飾,但是居住的地方已經趨于現代化了;縣城里面到處在打造新的建筑物,卻仍可以看到放牧的場景

老狗,一個民族的命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