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維亞(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飾)是非洲籍的聯合國翻譯員。無意間她聽到一樁政治陰謀,聯合國大會上他們策劃謀殺一名非洲元首。他們用非洲土話來交談,不料被掌握這門語言的希爾維亞竊聽機密。
希爾維亞因此成為別人急于除掉的眼中釘。FBI派探員托賓(西恩·潘 Sean Penn飾)做希爾維亞的臨時保鏢。性格迥異的兩人在相處中漸漸了解對方的身世和背景,這時托賓懷疑希爾維亞可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希爾維亞和這個卷入謀殺計劃的非洲元首之間,似乎有著深仇大恨。這令到托賓心生疑竇:希爾維亞到底是事件的受害者,還是陰謀的參與者?
托賓既心存懷疑,又要堅定地履行職責,保護希爾維亞。二人在猜忌中互相吸引著。在越來越危險的境地下,他們必須盡快查出真相。?豆瓣
這個片子太沒有力度了
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反而是那個SB的探員Doug的死,我的說話是——活該!
這個世界上有一些工作本來就是離死神很近的,警察,軍人,特工……這是最危險的工作了。
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就要有隨時死亡的覺悟,尤其是在執勤的時候,他們要時刻小心,即使面對的只是一個小孩子也要抱著一萬個小心,因為小心一次并一定會死,但死亡都是因為不小心。
這個危險在電影一開頭就提示了出來,那個冷漠的黑人童軍The teacher said good day to you,兩個成年人又為他的殺人紀錄添了一筆。
而顯然Doug探員并不適合這個工作,他粗心大意,他沒有經驗,他膽小怯懦,他猶豫不決……他一開始跟蹤一個普通人幾乎暴露;殺手在他的眼皮底下進入目標房內……他的錯誤太多,而他的最后一次錯誤葬送了他——出于自保,他應該不顧一切的下車;如果高尚一些,或者更冒險,不確定的做法就是讓所有人下車。
他既不顧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時又拉了一車的人為他陪葬。
即使他已經死了,我認為這些被炸死的人們應該找這個人來負責。
并未抱著很大的期待來看這部電影,卻還是被Nicole Kidman打動了。女人不再年輕之后,若還能被敬贊地惦記起,恐怕是在乎于內在氣質吧。
女主角說,生活在非洲古老部落里的庫族人,他們相信:
要走出悲痛,只能以德報怨。
她敘說殘酷過往的模樣,有著不堪回憶和極力自我勸慰的平靜。
呵呵,叫人無法容忍的畢竟不是從一而終的掠奪,而是曾經給予之后再盡數收回。
記得高中英語老師曾告訴我們,他說,有時候,上帝其實就是這樣,你愈是擁有,他愈要給予;你愈是沒有,他愈要剝奪。
嗯。生活并不總是公平的。
若要從悲痛中解脫,仁慈之心是不能少。
就像女主角說的,“復仇并不能減輕悲痛”對不對。
關于電影的另一個小小領悟。
是有些事別人不想說,我們往往就自作聰明地以為別人撒謊。
這個世界到底有幾分真實呢。
心覺察的,是不是都不會錯。

{聯合國同傳的女主角}
女主看起來你很眼熟 后來發現時skins里的Nicholas Hoult
女主的所體現出來的譯員形象是很正面的
服裝簡潔 行動干練 知識豐富 生活規律
口譯看起來就是把聽到的話理解一下說出去
能達到這個程度,背后是幾千個小時的tape hour
對于心智正常沒有強迫癥自虐傾向的人來說
苦練這種東西還是比較殘酷的
但是女主角似乎做的很好,除了生長的雙語背景外
追求和平的理想跟潛意識里的復仇動機就是動力
{關于非洲元首的暗殺事件}
an almost-assassinated leader gets so much credibility
一位差點遭到暗殺的領袖會更有公信力
so he can stay in power and gets to stick around to enjoy it
這樣他將保有權利 并盡情享受
演講的元首 開場就奠定了一個基調
他要保護國家 對抗國內的恐怖分子云云
演講期間有人暗殺他 人們自然覺得是恐怖組織的勢力
從而制造了一個假象 就是國內確實有恐怖分子
恐怖分子很囂張 有了恐怖分子的存在
就有了他反恐的必要性 恐怖分子要殺他
說明他跟恐怖分子是敵對的 是好人 是好的領袖
妮可基德曼的演技果然不是蓋的,電影中的silvia背負沉重,有信仰,有行動。在這種民族沖突的大背景下,電影傳遞出的信息意義非凡。探員的掙扎,silvia的掙扎,刻畫的如此真實。影后和影帝的搭檔果然實力深厚。劇情跌宕起伏,飽滿有力,加之兩位主角傾情演繹,是一本有深度、有看頭的好電影。
Plus:從這部電影中我才知道《the times》里的那位英國小說家原來就是妮可基德曼扮演的!這就是演技~

翻譯風波:加斯帕·克里斯滕森領演,這篇作文好寫,一點不費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