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為竇驍來看這部電影的,說實話看完之后我不覺得這部電影能夠達五星,我原本是在三星還是四星之間猶豫的。一部文藝片敘事緩慢、畫面唯美,雖然很多細節沒有交代清楚,但是這是一種電影創作手法,只是看影評的時候發現很多人說宣角沒選好,說實話瞿秋白,我真的沒有很多了解,我一邊看電影一邊百度才了解了一些,就是奇怪那么多說選角不合適的,好像對這個人物研究很多似的。這種文藝片票房想必不高,但是至少他激發了我去深人了解一個或者說一些歷史人物的興趣,因此我最后給了五星

從結構上,敘事混亂,場景切換過于頻繁,缺乏貫穿始終的線脈,使整部片顯得很松散,再加上每個場景都過于簡短,因此也難以深入展開,隔靴搔癢,看完后往往印象模糊。
從情節上,沒有重點,沒有高潮,流水賬似的人物傳記片。撇開這部獻禮片的政治傾向不談,政治性臺詞生硬,根本沒有融入人物的形象中去。而瞿秋白和楊之華的感情處理得也不好,難有真實感。應該說,此片定位為歷史人物傳記片,勢必要圍繞著史實展開,而編劇又沒有仔細地去揣度這兩位歷史人物,導致片中史實部分的內容和細化的內容涇渭分明,甚至相互矛盾。
比如,二人是拋卻原來的婚姻才結合,并且三人聯合在報中刊登了三則啟事。這三則啟事不僅在當時引起轟動,即使在今天也是難得的。以此就可以看出他們本該是有怎樣的勇氣,激情和胸懷。然而他們表演得像已經在“這個不堪的世界”中被蹂躪得麻木的人,生活中雖有小柔情,看不出勇氣,看不出本該有的理想光輝,甚至看不出沉重。
從表演上,在這樣的情節和基調下,兩個主角都很“淡定”,革命者的形象完全沒有樹立起來。

秋之白華
本文根據電影《秋之白華》改編,添加部分史料。
一
昏黃的街頭上,落日的片片余暉,灑滿了;青青的石板路旁,黃包車的淺淺車轍,踏過了;迷亮的霓虹燈下,摩登的才子佳人,走過了。拖著辮子的電車,匆匆地駛過街上的軌道,告訴這里的人們,生活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是的,這是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在東西方的融合中,閃耀著自己獨特的亮彩。作為一個大城市,它濃縮著時代的精華。于是在這里,看到各路人馬你方唱罷我登場,看到十里洋場爾虞我詐紙醉金迷。然而,就在這迷亂的城市燈火中,還存在著那屬于主義的微弱之光,在這里閃爍,從這里散放。
二
透著夕陽的余暉,靜居市中的上海大學,仿似淡然的智者,并未理睬街坊的喧囂。教室里,古樸的方矮凳和木桌子吱呀作響,倒有些高雅的生趣了。一群同學少年,坐在其間,聽一位年輕教師侃侃而談。他戴著那個年代常見的圓框眼鏡,留著半長的梳得整齊的頭發。一身寬大的長衫掩蓋不了他瘦弱的身軀,一本略顯發黃的講義,靜靜地放在不大的講臺上,由他拿取。忽的卻見他拿起粉筆

“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 天下第一 再見了”
這句話充滿了槽點
可奇怪的是我一點兒也不想吐
我很喜歡 這是瞿秋白性格的一個寫照
他很喜歡豆腐 也許這更讓他想起與楊之華在一起的時光
有人說他倆面癱
呵
在混亂年代封建世界下一抹渺小的風平浪靜
在默默相守安然相愛的同時還要隨時提防門外的槍炮聲
在開懷大笑的下一秒就會想到陳重的現狀
在張開雙手擁抱的時候隨時都會被捕
下一秒隨時會離開 或者死去
城墻上貼著你的通緝令
你行走在刀尖上 妻子走在另一個刀尖上
這些 跟面癱有什么關系?
你笑的出來嗎?
那些安靜的 細小的 一閃而逝的開心
才是最真實的現狀
我還是很看好豆瓣的影評的,不過這次我是看完電影才去的豆瓣,噢是的,我迫不及待了,不過看到豆瓣這兒給出了6.2分。。。。。。
好吧我嫌少!!!不過現在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兒,大概是傳統的豆瓣er不喜歡這片吧,那我大概依舊不屬于任何一個世界,什么豆瓣天涯貓撲微波人人,唉唉 這樣也好
跑題了。。。
那么以下乃個人非常主觀的看法,很主觀主觀,誰讓這片子戳到了我的萌點吶~

【秋之白華】頂級精制!《多余的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