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熹微,沒有豆漿的溫熱,也沒有逐漸放大的喧囂,卻還是伴隨著些許的沉靜,像是莫奈的《日出·印象》,朦朧,而又不失沉重。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小人物的題材最容易貼近人,也似乎是最容易引起共鳴的。同時也是最容易被人詬病和吹毛求疵的。拾荒者,離家出走的孩子,落寞的公司高管,歌廳里的歌女,為婆婆償還賭債、又需要撫養女兒的寡婦,因妻子跳樓身亡而不敢回家的老者……一家24小時的快餐店容納下了這些被社會拋擲到底層的眾生。
但是這類電影又是最不容易把它藝術化處理的。這一點上

陰暗又有點小雨的下午,選擇了把這部電影,離開影院沒想到分不清淚水和雨水了,這部片子我哭了三次,每一次都觸碰到自己的軟肋,情不自禁。第一次已經是快片尾了,阿博查出了肺癌,卻還要面對整個“家”的重擔,心力交瘁,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腦梗住院卻為了賺錢給我寄生活費自己跑出醫院去,后來愈發嚴重很快過世;第二次是,片中的“媽媽”為了女兒奔波最終累到在街頭,我媽此時也同樣在疲于奔命,而我正坐著在看電影;第三次是影片結束,阿博坐在公交車上,閉上了眼睛,生活太難了,醫藥費太貴了

麥路人:值得回味的劇情片 80后對號入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