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上刷的,看之前還是稍微做了點功課,了解了一下89年東歐劇變歷史史實。
歷史書上的寥寥幾句,再讀起來,總是不以為然,因為既不在當下,又已成歷史,必然沒有什么共鳴。可是本片,卻用德式幽默縮放在柏林墻邊境守著他們以為信仰的社會主義的十幾名軍人,在西歐忽然宣布可以自由進出東歐時,面對民眾的意愿和軍人的職責,國家的信仰這些沖突聚集在一起時掙扎的一系列好笑的反應。
彈幕上討論最多的是他們該不該打開柏林墻的通行門,從而延伸到人民,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些名詞到底誰該為誰服務,誰才是誰的衍生詞?
我感興趣的點是,人民的意愿是全部人的意愿?少部分人的意愿我們該怎么安排?全部人的意愿就是正確的嗎?少部分人的意愿就不能掌握真理?我想的這個問題應該就是哲學家喜歡瘋狂歸納事物共性的原因之一吧。歸納、推導這些詞都是屬于控制,焦慮源于失去控制。
許多與眾不同的行為或者人,總是讓他人和自己都很焦慮。他人的焦慮你必不需要顧,自己的焦慮怎么解決?

柏林墻其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墻,建于1961年,組織東西柏林之間群眾來往,當時建立柏林墻時使西柏林資源嚴重不足,只能靠北約空運物資。建立柏林墻,我個人認為是分裂了德意志民族,分裂一個完整的國家,也正是“國家利益大于民族”。
劇中有個場景是一位公民在通關之后去西柏林逛了一圈,發現西柏林風氣不好,夜店里的海報十分低俗,回東柏林時稱西柏林為垃圾桶。由此看出西德與東德嚴重不同,整個西德充斥著西方自由主義骯臟的臭味,也許有人會找不到工作凍死街頭。東德相比之下沒有西德那樣自由

一件事物哪怕是不好的事情,長期形成的習慣很難被改變,新的事物出現在面前時總是先出現拒絕,后是認識,再重建。這是一個美好的片子,即便是小人物也能發揮極致的力量。我們做的改變或許別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事情成了,只有自己懂得其中的喜樂。我想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然后全力以赴。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是滿滿的正能量。

【博恩霍姆大街】俄烏戰爭,就由這個小邊防官開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