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很多曲折情節,不需要英國學院派的演技標準,也不指望能從觀眾群眾找到共鳴。這樣平淡而輕松的影片,只需要一對兒金童玉女就夠了。更何況,這對兒還是完全符合美國觀眾的審美標準:內斂的英倫紳士配熱情奔放的美國柴火妞兒。這種情結自從“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后就開始流行大洋兩岸。
不得不佩服,人家的不比職業運動員遜色的身材,和電影中沒啥可挑剔的接發球動作,讓我這種外行來看,只有流口水的份兒了。除此之外,只記得普普通通的英格蘭海濱小鎮,和兩個動輒就跑了十英里的年輕美麗的身影。
"So this is it. This is the end. This is what it looks like. 1000 balls a day, 300 days a year, for 25 years. 6,000,000 balls. And it all ends here. At 2 in the afternoon, on Court 17, while they're on center court, rooting for the latest Russian teenage beauty."
這辛酸苦澀的話讓擁有一雙深不見底的眼睛的Paul Bettany娓娓道來,值得搏個開場喝彩。

純粹為了獎勵看完一次課件復習完一次功課的自己,才選擇這樣一部不怎么需要用大腦的電影來放松,而且這樣的電影也沒有太多可寫的。正如那些大批量生產的電影產品一樣,這些愛情電影可以聯系幾百種運動,但卻有相同的感情軌跡和終點。至于運動,那有什么關系?運動只是這一場愛情盛宴中的桌布而已。
運動中的男女主角總是一個贏一個輸,最緊張的關鍵時刻總是慢鏡頭慢得不能再慢,呼吸聲總是明顯得唯恐天下不知,中途還要跌倒一兩次,然后似乎艱難地爬起來再戰。運動似乎和激素十分相關,有著情人在身邊捧場腎上腺素就激增到最高點。陰險的是賽場上還要對著自己的情敵,得美人者連職業生涯的輝煌也能奪去。
女生一般來說不適合表現如此好斗的男性氣質,于是在Man-gazed的鏡頭下她只好犧牲掉自己的桂冠,受用著男生的情話,默默承擔軍師或者心理醫生的角色,盡管在片子最后安慰式地交代“女主角后來也贏了,她很強的”。貌似主角們天生一對金童玉女,實際上全世界都知道最被強調的贏家是雄獅,雖然獵食持家是雌獅的強項。男觀眾愛施舍感情,女觀眾愛委屈自己

“溫布爾登”過于輕而易舉的兩情相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