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革命從來也不屬于首先發動革命的人,而總是屬于最后完成這場革命、把革命像戰利品似的攫為己有的人。”
從《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到《加州之夢》再到《四月三周兩天》......羅馬尼亞電影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洪荒之力,突破了重重陰霾站在了世界電影之巔,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羅馬尼亞作為東歐小國,在電影工業上實在是沒有優勢,尤其是在八十年代的巨變之后,電影工業體系更是脆弱的不堪一擊。本來電影數量就不多的羅馬尼亞,在此后的幾十年中,不僅故事長片數量在不斷減少,其他類型的電影也是逐漸遞減。

今晚看了《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
一部好電影,多半會絮絮叨叨:不止臺詞絮絮叨叨,連演員的動作、道具,也都絮絮叨叨。這大概就是阿城說的“拍電影時,沒用的東西要多一點”。
關于一場社會變革有沒有發生,每個人都有在場的姿勢。這不僅僅是一場羅生門式地敘述。導演更希望強調的是,大事件的意義也許在于:它如此重要,以至于變成了一個背景。人們在相同的背景下,講述自己或真或假的故事。
這是一部喜劇片。很多人向我大力推薦過。它的拍攝成本很低,社會成本很高。我們在時間的悲喜里,觀看每一部電影。
羅馬尼亞時間1989年12月22日午后12點8分,也就是北京時間18點8分,那時我八成是在做家庭作業,也有可能捧著飯碗看動畫片,但絕無可能上網瀏覽很黃很暴力的網站,因為我們一直都是和諧社會。
有一天,電視臺為一檔訪談節目征集嘉賓,論題是“羅馬尼亞時間1989年12月22日午后12點8分之后,我們國家是否出現了很黃很暴力的網站”。我想,“是否”這個判斷性狀語簡直是對我們偉大祖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公然懷疑,是那些抗著懷疑一切大旗的右派們對我們和諧社會的公然挑戰。為了維護和諧社會的純粹性,我決定報名參加,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揭穿右派分子的險惡用心。
主持人:羅馬尼亞時間1989年12月22日午后12點8分左右,你在做什么?
我: 我可能是在做家庭作業。
主持人:什么樣的家庭作業?
我: 應該是數學,我從小數學比較好,作業只喜歡做數學題。如果我沒記錯,做的應該是置信區間的求法。
主持人:那時你還是小學生,怎么能做數理統計的數學題呢?
我: ……我也不知道,老師布置的,可能我也不會做。
主持人:那好吧。既然你在做數學題
【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1989年12月22日午后12點8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