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9 12:53
首映:2017-05-24(戛納電影節) / 2017-06-30(美國)
年代:2017
時長:93分鐘
語言:英語,法語
評分:6.0
觀看數:80437
熱播指數:148
來源網:三年網
牡丹花下:[Last Films I Watched] The Beguiled (1971) and (2017)
戛納最佳導演獎往往頒給的都不是該導演的最佳作品,曼多薩的《基納瑞》、雷加達斯的《柳暗花明》、阿薩亞斯的《私人采購員》等等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這個獎項在我看來很多時候是為了支持導演一直堅持的作者風格,或者是鼓勵導演在電影美學方面做出的大膽嘗試。今年的《牡丹花下》也不例外,這部新片難道不像是科波拉早期作品《處女之死》的美國內戰版嗎?截然不同的時空背景,探討的卻是相似的主題: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一群女性之間的微妙關系。這部比《處女之死》稍微不同的是,這些女人并非屬于同樣年齡層次,而是有著不同的背景與性格。更主要的是她們之間的親密關系由一個陌生男子的到來而飽受考驗。
這個故事早在70年代已有導演拍攝過,作為一個女導演,科波拉這個新版在鏡頭語言方面確實體現出女性的細膩和敏感,全片使用自然光,優雅精致的攝影,幾乎每一個場景都帶著古典的油畫質感,而流暢的場面調度更呈現出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下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大宅院里異乎尋常的平靜狀態,而這種情況隨著一個陌生男人的到來而掀起軒然大波。
初識導演是從《迷失東京》開始,一開始索菲亞就沒有要好好地講那種特別戲劇化的故事。一貫的弱敘事反而凸顯了人物和環境的緊密關系。無論讓她登上領獎臺的《迷失東京》,還是風評急劇下滑的《在某處》,受到王家衛風格啟發的她一直以細膩的鏡頭呈現某種沉浸感,例如東京的都市、意大利的酒店、法國的宮廷(絕代艷后)或是比弗利的豪宅(珠光寶氣)。
這一次則是氤氳在霧氣之下的弗吉尼亞的莊園,在雪白的建筑里是一所幾乎與世隔絕的女校,Martha和女老師 Edwina 帶領著一幫學生艱難地在戰爭中獲得安寧的生活
遇見這部電影是偶然。就是看它封面挺漂亮,感覺應該會有意思,所以決定看的。看評論里有人說 “要向甄嬛傳學習‘,其實,我也有同感。當時選擇這部電影,就是以為它會講一個女孩子之間勾心斗角的故事。所以,看到后面發現劇情只是講一個那么沉悶的故事,我是挺失望的。可是轉念一想,這部電影,用它安靜的氛圍和各種冗長的鏡頭,給了我那樣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說,它嚇到我了。可這不是那種恐怖畫面的驚嚇,而是心里有點涼颼颼的恐懼感。
在看完制作花絮之后,我來寫影評了。
首先
這就是一部精美打造出的藝術品,琉璃翡翠珍珠琺瑯彩,淡淡白月光。
類似于十四行詩。
一、
戰爭對美國婦女的影響,美國護士的先驅克拉拉·巴頓作了意義深遠的論述:要不是戰爭促進了婦女地位的提高,她們也許比當時還要落后五十年。
是戰爭重塑了美國婦女, 縮小了美國男女的社會差別。
南北戰爭實質上是一場解放生產力的戰爭,這場進步的戰爭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社會性別的變化,戰爭不僅磨練了女性,更重要的是女性在磨練中重塑了自我,戰爭把女性推到了社會生產的行列之中。戰爭把東南西北的男性召上了戰場
電影《牡丹花下》,妮可基德曼、克里斯滕鄧斯特、柯林法瑞爾主演的老片翻拍,女導演索菲亞科波拉繼續保持穩定水準,可以打分7.0吧。重點是片名翻譯得很是幽默搞笑且傳神。電影原名是The Beguiled,但是影片講的故事并沒有多大的欺騙成分或者被騙成分,倒是真的講了個“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故事,以這個故事呈現了人與人之間各種難以言傳的奇怪詭異關系,難以溝通、難以互信,他人即陷阱、他人即地獄;以及,陰陽平衡的重要性乃至必要性;陰陽失衡的嚴重性乃至致命性。(20171005)?安古微影評?
在看新版《牡丹花下》之前,就找了老版了看了,沒想到是伊斯特伍德主演的,不過即使有東木先生,也并算不上喜歡,或者說并不是我的菜。
前幾日終于把科波拉版本的《牡丹花下》看完,由于之前看過老版了,所以看的時候總是不經意的在注意兩個版本的不同,對比老版起來,新版刪了一些人物和劇情,使得每個人物都顯得蒼白扁平。所以下面就來說一下兩版之間的不同。
首先的院長瑪莎這個角色,新版去除掉了,瑪莎與其哥哥曾有亂倫的背景。在瑪莎對麥柏的情感遞進上顯得非常薄弱。在71版中,麥柏被抬進屋的時候
牡丹花下:[Last Films I Watched] The Beguiled (1971) and (2017)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