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Lumiere #NewReleases
整部電影采用戲中戲設定,結合戲中的“真實紀錄片”形式和導演自演的偽紀錄片形式把影片的現實與電影邊界模糊的非常好。
兩條故事線在訴說同一個故事,不是關于愛情,而更像是關于何去何從,導演在片中也借Zara之口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why should i leave”。
片中熊的意指還是非常明顯的,傳統,宗教,恐懼,都可以作為熊,而熊則是強權者對弱者的剝削的“手段”。替人坐牢,尊重傳統卻“一無所獲”的村民,最后只能訴諸暴力。被以有熊之名邀請喝茶的導演,最后卻被告知無熊

如果不是帕納西“扮演”的導演,跑到伊朗的邊境小村,遠程操控工作人員在境外的土耳其小鎮拍攝電影,又怎么會發生兩起死亡事故呢?不僅拍攝電影里的女演員跳海自殺,連他呆的村莊那對“亡命鴛鴦”也在偷渡時被槍打死。這一切可都是帕納西為了自己的藝術理想,執意拍攝政治向電影釀成的災禍。雖然都是虛構,《無熊之境》好似也在反思導演這一角色可能有的倫理困境。
本身,帕納西構想這部電影,設計電影中的電影,就是為了表現伊朗嚴苛的政治環境:為什么人甘冒生命危險偷渡邊境,因為自由價更高。同時

“無熊之境”兩個悲劇能夠拯救一個導演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6689.html